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站内检索:
·中国政府决定向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紧急援助
·千户营高台、湟源排灯…… 青海非遗缘何频上热搜
·西宁市城北区爱老幸福食堂又飘“幸福味道”
·【贯彻落实全省两会精神】 2023年青海将重点推进20...
·青海省从“十方面”助推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
现在的位置: 西宁网图片新闻
时政新闻眼丨第10次开讲“新年第一课”,习近平深刻阐述“中国式现代化”
今年西宁市将实施7大类67项水利项目
突破1600亿!西宁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
正月十五塔尔寺酥油花美丽绽放
西宁: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4个月保持20%以上增速
千户营高台、湟源排灯…… 青海非遗缘何频上热搜
来源: 西海都市报
发布时间: 2023-02-08 09:53:59
编辑: 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

  小猴子的潇洒步伐萌翻全国网友、鲁沙尔高跷“舞”出非遗魅力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湟源排灯亮相央视元宵晚会……今年春节,青海各地的社火、传统年俗活动视频频频登上热搜,青海非遗再次“火出圈”。

  互助土族自治县舞狮大赛现场。资料图

   青海各地民俗活动登上热搜

  连日来,青海各地社火、传统年俗活动的照片和视频被各大社交平台频频推上热搜,湟中鲁沙尔高跷、千户营高台为观众呈现青藏高原传承百年的文化盛宴,3岁萌娃扮演的美猴王更是收获了一批全国各地的粉丝,在一张张照片和一段段视频中,青海民俗文化“火出圈”。

  在青海,被称为“空中杂技”的千户营高台,在湟中区拦隆口镇千户营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,因其集当地绘画、刺绣、剪纸等民间技艺于一体,又因其具有高、悬、奇、妙的地方特色,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
  湟源排灯是流传于湟源县的一种民间节日灯彩艺术,历经200多年,湟源排灯逐渐发展成现在有底座、图案,形式多样的灯彩艺术,汇集了木工、雕刻、绘画、装饰、剪纸、皮影、书法等多种艺术,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  除此之外,九曲黄河灯阵、河湟皮影、土族安昭舞等丰富多样、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通过一系列展演展示活动越来越被人所熟知,让百姓近距离感受到了青海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  2月5日、6日,自媒体人刘昱在西宁市湟中区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直播了两场乡村社火。两场直播中,粉丝量一直上涨,网友们对于青海非遗的关注和喜爱也让刘昱倍感骄傲和自豪。

  “本想着通过直播的方式让网友了解青海传统文化,没想到私信和评论多到回复不过来。”刘昱告诉记者,在他收到众多的评论和私信中,不少网友称想要来青海体验热闹红火的年俗活动,还有在省外工作的青海人评论:“看到家乡这热闹的场景,又有了想请假回家的冲动。”

  舞龙表演。摄影:王生荣

   青海民俗蕴含独特的地域风情

  青年作家张旻是土生土长的青海人,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青海传统文化,对于青海的年俗,他也有着独到的思考。张旻介绍,在青海河湟地区,一年中的几大节日都各有特色。过春节主要讲究一个“宁”字,过去正月初一至初三这三天家里不能有大动静,大人们说话要和蔼,小孩子不许吵闹,为了安静,很多人家都不扫地。元宵节这天,青海人凸显出了一个“闹”字,这一天是青海地区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现。年后闹春的皮影戏、眉户戏、社火、秧歌等一系列戏剧、曲目、舞蹈的重要压轴剧目都放在元宵节这天演出。地域性很强的湟源排灯,乐都火龙舞、黄河灯会,湟中高跷、高台、塔尔寺的酥油花等民俗文化活动也在这天集中表演、展出。

  在张旻看来,今年,青海传统民俗项目“火出圈”主要有两方面原因。首先,青海民俗社火是青海老百姓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娱活动,里面包含着许多历史人文、神话传说及青海各地区的特色文化,展示了青海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
  其次,不同于现代的歌剧、音乐、舞蹈,社火源于传统的乡村文化,随着城镇化建设,人们对乡村依旧保持着美好的记忆,大家走进各县区观看社火表演,以及青海传统年俗活动受到全国网友的关注,这是对农耕文化美好的追忆,也是乡村振兴的外在体现。

  青海高台社火展演。摄影:王生荣

   非遗“出圈”展现青海文化软实力

  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,我省陆续推出节庆、民俗、冰雪、康养4大板块100余项文化旅游活动,激活冬春季旅游市场。各地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,推出特色化、差异性、体验式文化旅游产品,打出旅游特色牌,让游客在冬游青海的同时,感受青海独特的自然美景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。

 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,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“富矿区”,形式丰富多彩、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不仅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,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、联结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。从线下民俗展演到线上非遗展演,各地的活动展现出青海文化的“软实力”,精彩的年俗活动也带动了文化旅游市场消费。

  目前,我省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361项,代表性传承人3160名。近年来,青海文旅部门在四级名录体系建设、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、非遗传承人群研培、非遗数字化保护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、非遗就业工坊建设、青绣品牌打造提升等方面支持、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,形成了在保护中传承、在传承中发展的格局。

  各地通过完善非遗名录体系、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、加强保护区内非遗传习设施建设、开展传承人群培训、推进核心区域整体性保护、培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方式,有效推动非遗项目的区域性整体保护。

相关新闻↓
    [ 返回首页 ] [ 打印 ] [ 进入青新论坛 ] [ 关闭窗口 ]
   
中央重点网站 人民网 | 新华网 | 中国网 | 中国网络电视台 | 中国日报网 | 国际在线 | 中青网 | 中广网 | 中国经济网 | 中国台湾网 | 中新网 | 中国西藏网 | 光明网
青海传媒 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| 青海羚网 | 青海日报 | 西海都市报 | 西宁晚报 | 西宁电视台 | 青海法制报 | 海东时报 | 柴达木日报 | 人民日报青海分社 | 青海人大网
  人民网青海频道 | 新华网青海频道 | 中国藏族网通 |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| 青海政协网 | 青海科协网 | 青海作家网 | 大公网青藏频道 | 青海旅游网
地方网联 千龙网 | 东方网 | 南方网 | 北方网 | 红网 | 浙江在线 | 东北新闻网 | 中国江西网 | 荆楚网 | 四川新闻网 | 东南网 | 长城网 | 多彩贵州 | 青海新闻网 | 中国甘肃网
  中国吉林网 | 中国西藏新闻网 | 大江网 | 东北网 | 江苏网 | 黄河新闻网 | 西部网 | 山西新闻网 | 四川在线 | 大河网 | 大众网 | 华龙网 | 南海网 | 天山网 | 胶东在线
合作网站 腾讯 | 新浪 | 搜狐 | 网易 | 凤凰网 | 教育网 | 中华网 | 百度 | 汽车网 | 人民搜索 | 盘古搜索 | 拜祖大典
免责声明 西宁新闻网由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主办,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域名备案管理。网站内容发布和审核均由西宁市委宣传部负责。
 
西宁网版权所有
未经西宁网书面特别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
E-mail:webmaster@qhnews.com 青ICP备19000163号